真我爱我

就从今天早上的顿悟开始说起。

7:30闹铃醒后的那一瞬间,头脑中恍惚闪过我要一个人乘车去医院复查的整个画面,然后我感受到了孤独与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这种难以名状的感觉多年来一直伴随着我,我想试图去分辨清楚,倏忽之间,我产生了一种顿悟:不知从何开始,我逐渐地远离真我,被一种深深地焦虑所驱动,开始了我认为能带给我安全感的找寻之路,这条找寻之路亦是一条虚妄之路;我对自己没有信心,我不信任自己,我不信任生活,我用我那该死的疑虑对生活的一切、世界的一切发起质疑。“质疑一切”本身我觉得并没有什么问题,我的问题在于自身的存在处于一种真空之中,对生活的一切保持距离,没有自己基本的人生态度,或者所建立的人生态度的基础相当脆弱,亦不能给自己提供健康的动力。那么这样的一种质疑便成为疑虑,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自我的逐渐消失和生活参与的解离,这真真是一种非常糟糕的体验,最要命的是,它无法让人全心全意地投入其生活之中。

当我筋疲力尽、满怀疼痛地继续行走于虚妄之路上时,终于撑不下去,精神上与情感上产生了崩溃。此时有一些极细微的声音从心底流出,那是真我在发声,它在说,救救我吧!

这一声音,尽管细微,却意义深远,影响深远。跟随这一声音,我开启了自我救赎之路,至今已行走四个月左右。我真的一点都不太情愿对我在这条路上的感受做出回顾,因为我知道自己所受的苦和痛是那么的多!我才发现,我是会疼痛的,可想而知,以前我生活的多么麻木,或者多么地没有能力去拥抱我的现实生活。当生命中巨大的痛苦向我全面地袭来,我泪流满面,我苦苦询问,苦苦追寻,询问我生命的意义,追寻我那迷失的自我。我做了非常多的功课,倾注了许多金钱、精力,去思考,去感受,去体验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往事不堪回首,我亲眼目睹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去找到自己的疼痛位置,并对它们进行处理。痛苦、焦虑、快乐、幸福、自由、创伤应激反应、挣扎、疑虑、希望、理想化意向的破裂等构成了自我救赎之路上的大部分内涵。

今天上午的顿悟为这一内涵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躺在床上,决定要不要去医院,或许觉得去了也没有什么用吧。最终,我还是起床了。洗漱的时候,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一点点地去体会内心的所有感受,恍然大悟之间明白:是我自己失去了对自己的信任,失去了对生活的信任和热爱,内心已被诸多虚妄所蒙蔽。我指导自己的明灯就快要熄灭,我得小心地呵护着它,并对其注入灯油,以便继续指导我的生活。我怕自己过不好生活,我害怕负担起自己人生的全部责任,我害怕成为自己的主人,并为此承担所有选择带来的一切后果。我害怕,所以我竭力寻求一条完美之路,只要我完美了,就不用再害怕了,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可是这里面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恐怕人世间尚无法创造出一条对于每个个体都适用的完美之路;二是,这种想要变得完美的动力源本质上是来自于对他人的依赖,渴求以通过自身的完美来赢得他人的喜爱,赢得安全感,赢得优越感。如此可见,这样的完美之路是多么地虚妄,我所做的一切又是多么地徒劳无功与浪费精力,这之中一切的精力本可以拿来好好地做自己,让自己成长。不过,从积极地角度上看,种种徒劳无功与浪费精力亦有其意义。

所以我形成的基本人生态度之一就是积极地面对生活和自己。对生活永远怀有信心,对自己永远怀有信心;另一方面,对自己有信心,也间接地等于对他人有信心,愿意去信任他人。积极本身是一种面对人生的态度选择。

基本人生态度之二就是自己为自己负责。大事小事为自己负责,敢于做出选择,并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和责任。在做选择的同时,应该学会相信自己的直觉与分析,最重要的,要跨出那一步,即做出自己的选择,选择自己的立场。永远不作出选择亦等于一种选择,永远不表明自己的立场亦表明一种立场。

基本人生态度之三就是自爱,自我依赖。弗洛姆说,爱是一门艺术,不仅需要我们掌握其理论,亦需要我们投身进行实践。为了使自己成为一门艺术的大师,需要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这门艺术之中,恕我目前尚无法做出“成为大师”这么重大的志向选择。爱的艺术需要保持纪律、集中、耐心与极大的兴趣,要努力找到“自我”的感受:我=我的自己+我的力量的中心+我的世界的创造者,可早晚练习(感觉这一点上和冥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条基本的人生态度就描述到这里,基本态度的设立并不是为了标榜自己或者是为了好玩,或者是为了炫耀自己是个有人生原则的人。这些基本的人生态度之所以形成,源于我过往的人生经历、思考与总结、从痛苦中所领悟的道理以及前辈大师们的精神指引,我相信它们,所以我选择它们。而选择它们之后,彰显它们最好的方式就是切身地进行实践,至少要从行为上外显出来。

我深知这一顿悟的来之不易,某种程度上它是自我超越的一种表现。它基本上涉及了我所有的哲学思考、怀疑、对痛苦的领悟、对自我的追寻、对过往人生经历的消化与转化,我所有经历过的那些挣扎、呐喊、内心创伤能量的释放,为这一顿悟创造了条件。它来之不易,我亦极其珍惜。

还有一点灵感也算是我的收获。那就是我明白了以追求比他人优秀(为了获得优越感)为源动力的自我驱动是多么地对自我具有破坏性。追溯这一源动力的形成根源,则跟所在的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不了干系。我要对这些东西加之以我深深地无情地批判,此刻我的内心是愤怒的。我以前不敢说社会有问题、父母有问题、不敢说学校教育有问题,最后,没有办法,所有的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问题,如此也可以看出我内心那根深蒂固的仇恨自己、厌恶自己的心灵枷锁是如何形成的。批判愤怒之后,当然不能说要社会、父母、学校来为我进行负责,负责修通我自己的问题,似乎好多人永远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只有自己,自己,才是自己永远的明灯与主人。纯粹地追求比他人优秀会导致自卑的情感,对自我的消极认知,让自己受困于一场永恒的焦虑之中,因为总有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此外,这一追求会将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建立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上,以致会有一种很不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另一方面,优秀之标准,亦是个争议非常大的问题,何者为优秀,此一优秀究竟是满足了自己对自己的真心的期待,还是满足了社会机器、他人的声音在自己内心内化过后的期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以追求比他人优秀为目标的动机,无论从其动机的根本出发点,疑惑是此一行为的最终导致的结果来看,不管其结果如何,这一追求过程中对自我产生的摧残和影响或许是终生的,并且从根本上限制一个个体潜能的发展,因为他不自由。

再有的一点收获就是要面对自己,需要自己对内心产生的任何感受保持一种觉察和完完全全地诚实。自己是骗不了自己的,除非一个人他逃避他自己,自己只能去和自己进行交流,对不一致的地方进行协商,最终的目标是达到自我的一致性,发乎内心地进行自己的选择。这里面可供具体操作的技巧就有很多了,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比如双椅子法、投射法等。面对自己也许是我们一生的功课,其次面对的路径选择,比如点A与点B之间,其实是直线最短,但走直线往往也意味着最快地抵达内心最深处,这所带来的诸多感受(如恐惧、羞耻)也着实需要一颗平和坚强的心灵来进行承担。在这方面,我走了许多弯路,我的目的地是B,但我从点A出发时,并不敢直接地走向B,除了饶弯路外,我还给自己筑起了很多高墙栏杆,这样的话,自己为了到达B点,需要克服自己给自己设立的诸多障碍;更进一步,对于自己给自己设立的障碍,自己可能也会以再筑障碍的方式来解决,如此,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完全被自己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无法体验到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感受,这种内心最深处的感受是自己需要去跟随的,如此,那句“Follow Your Heart”也有了其理论基础,并不是一句空话。

这是我2017年写的第一篇文章,2015年、2016年元旦的时候,我记得都在博客里进行了一下年终总结与对新年的一些期待与安排。就不对我的2016年进行总结了,表面的总结文字只是一些现实事件的描述而已,无法传达出背后承载的深厚的情绪,因为它太特别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于一些新年的期待,无它,安静地绽放自己的生命,体会每一个特别的生命时刻。有具体的想法时可以另起一篇文章,谈谈17年想做的一些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