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

不要管杨乃文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像她一样,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样子

应该是怕了寂寞

才担心过了明天

你将突然沉默

微笑着决定该离开我 离开我

应该是想得太多

才怀疑每个今天我们都变软弱

到时候不知该怎么说 怎么说

应该爱着你紧紧握你的手

应该抱着你从此不让你走

应该是练习背叛

比想象中的简单

你对我的依赖

竟变成最严厉的负担 怎么办

应该爱着你紧紧握你的手

应该抱着你从此不让你走

应该轻轻吻你不让你说错

应该静静守住给你的承诺

应该把握每次眼神的交错

应该说 应该做

应该爱过就忍住不放你走

应该说 应该做

应该趁着还年轻好好感动

应该爱过就忍住不放你走

中国大历史

《中国大历史》是黄仁宇的一部作品。

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夸班上的一位同学在作文里边故事讲得好,由于我也想被老师这样夸奖,所以暗地里观察了这位同学。有一次,我发现他在教室里捧着一本《万历十五年》在读。乍一看这书名,我便觉得没什么兴趣,心想万历年间的那十五年跟我有何相干之处,或许觉得太遥远吧,或许也感到太枯燥,脑海中会浮现出干巴巴的枯燥的历史感觉,大概那个时候还不懂历史。

大学的时候,好几次听到《万历十五年》的名字,好几次听到有人在推荐这本书。按我之前的性格,一件我不了解的事情反复地被人提起,我便会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安全感作祟,生怕错过了什么精彩之处。终于,我于一次逛北京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时,购买了一本《万历十五年》。

四五年之后,书中的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但读书时的感受还是能够记住的。《万历十五年》吸引我的有这么几个地方:一是作者的文笔,读起来感觉不仅在读历史,也能感受到文学的韵味,这也是我第一次觉得历史是有趣好玩的;二是作者的态度,我在读书的过程中总能感觉作者投入了很多自己的感情在里面,这感情体现在语言上的一种幽默与智识上的判断以及对历史环境、人物心理的揣摩上,不过可千万不要认为作者的态度是不严肃的,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三是作者的学问,可以明显感觉到,如此行文的背后,是作者的深厚的历史素养与人文态度在作支撑。总而言之,可以感受到,这是一本读来特别有趣好玩的书,也能被作者本身的魅力所深深吸引。

之后,或许是受这本书影响,我又买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这本书读来没有《万历十五年》读来那么地感受到有趣味,有时间亦可再次进行阅读品尝。那么,《中国大历史》里边感动我的是什么呢?是这书结尾处的“本书立意”一节,每每读来令人感受到作者本人的超凡眼光与其对人类发展历史的独特见解。在此,我想把这一小节摘录到此,顺便谈谈我的个人看法,此亦是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在结束本书时,我乘机解释写这本书的哲学立场。初看之下,宏观历史好像与道德全不相关。人类之行动在大范围内展开,只循着若干因果关系,不能由各个人意愿左右,更难因着他道德上的希望而迁就。在写作以上各章时,我更将前一时代所留下来的影响昭然指出,就和以前的史书不同。传统的史学家通常将每朝代之初当作一段有创造性的时代,当日的人口和社会都带着可塑性,可以由一代伟人照着他的理想转折成器,我自信我的叙述比较近乎实情,可是也会造成一种定命的印象,亦即注定将发生的事物总会发生,道德与否和事实之来往无关。这样无人性的立论很可能扰乱读者的心情,更可能冒犯有些敏感的读者,然则这不是作者之本意。

下图里面,实线部分表示我想象中历史之形成。它也是人类不断向前推进所留下来的纪录。为简明起见,我们以三个较大的段落代表当中无数短程的进展。我们的路程连亘不断,朝以继夕,有如印度思想家所谓“羯磨”(或因果报应,karma)或如西方神学家所谓“定命”(predestination)。即从一个读史者的眼光看来,我们的自由,无论如何也只能始自我们祖先撒手的地点。自此向空伸出的箭头表示我们理想主义之倾向。道德也在这时候成为一种有力量的因素。大凡人类全体性的动作既有群众运动之参与,必带牺牲自我的决心,也包含着公平合理的性格。可是和这种倾向作对的有向心的力量,以较短的箭头表示。后者称为“原罪”,或者如宋儒所提的“人欲”。弧线上的历史进程总是以上两种力量之总和,也就是阴与阳之合力。、

历史之总意义,也如这图所示,在其整个的美感。人类整部历史不过约一万年,在宇宙的生命里不过是极为短促的一部分。而我们所理解的宇宙生命尚且可能是更大事物当中的又一小部分。如康德所说,“事物自身”(things in themselves 或 noumena)非人力可得而知。在弧线的前后,我以虚线划出,此不过根据人类历史,推想其来踪去迹。如此看来,实线的真实性也靠虚线之陪衬而得,并且也只有相对的意义。

人类历史之大块文章,以长远的距离视之,属于神学领域。作者的经验识量有限,只好像鹦鹉学舌一样将大哲学家康德提出作为交代。除此之外我不能将我个人有限度的观测去推论无可知之数。同时,历史家的眼光总是以回顾为主,在广大空间画出几条短线,并无预言的意义。

现在有不少教科书作者在叙述西方事物时,乘空插入一两段有关中国琐碎之事而称之为世界史。在我看来,人类四分之一的生活历程不容如是草率处理,尤其在我们已临到一个紧要关头之时。所以我提出中国历史的全部历程,注重它内部的节奏和特性,然后才提到它与现代西方冲突与接触的全部经过,这样的安排也确能使我们观察世事时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眼光。以前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全不合情理之处即可因此冰释。我们也从中看出地理环境在历史上的重要,而人类长期耐力之伟大也因之而显然。各人对以上的反应不同,可是能将一个古老国家的维新以及她重新振作的态势笔之于书,作者已有一股愉快的感觉,并且希望读者有此同感。

这里附上上文所说的图片。

这里谈谈自己个人的看法,或将超出书籍范围之外。我于91年4月出生,成长于中国,到今天已经是25岁多的年纪,按我活75岁计,已走过人生三分之一的路途。至今我阅读学习涉猎过的领域有:文学、数理、音乐、电影、心理学/心理治疗、哲学、社科、生物学、人类学、历史、经济、政治、能源、计算机科学、体育健身等。足以可见我知识范围涉猎之广泛(教科书之外),这一方面是我身处的时代给我造成的推力,另一方面亦有自身的机缘巧合。加之我天生敏感细腻的情感感受与独特的人生经历,种种总和,让我有一种开发的心态去和丰富的自由联想力与理解力去感受整个宇宙与人世间之种种可说与不可说之事,故常常能够体会到作者所说的那一股愉快的感觉,那是一种满足感。

不过,基于我对自己的诚实,我也常常这样问自己:究竟是你的求知欲驱动着你去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还是你对知识的占有欲在驱动着你,而在占有欲的背后,则是你深深的不安全感所形成的焦虑。客观公平地讲,或许两者均占有一些份额。要更深入地谈论此问题,可对占有或是存在进行一番研究和领悟,这也是我最近在读的弗洛姆作品《占有还是存在》(To have or to be)所重点讨论的问题。

再者,我感到虽然我涉猎如此多的领域和知识,但是我并没有对某一领域有特别独到的见解,或对某一领域的历史脉络大致明了,这让我有一种啥懂啥也不懂的状态,即使我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已能够为我提供动力去揭示一切,还是会感到惭愧。终其原因,或许还是无法将爱集中到某一领域中去。如果我确有某种深入某一领域的需要,那么我只要做个领域的选择即可,或者进行多个领域的选择,如果精力允许的话。亦或者,我可将我所知所经历的一切,整合为我个人的创造性的力量,去发挥与创造,这篇文章的生成或许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另外,我感觉我需要读一些人物传记,可以从黄仁宇开始《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Giving thanks to music

You give me inspiration when I’m weak.

You give me motivation when I’m lazy.

You give me activation when I’m feeling hopeless.

You give me accompany when I’m alone.

You give me love when there exists a lacking of love in my body.

You teach me how to be brave, how to be open-minded, how to love others, how to make this world a better place and how to love myself.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这应该是我的第一篇写电影的文章?

今天和弟弟去看了李安的这部新电影,它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感动,并且湿润了自己的眼睛。在自己的网站上回顾总结一下,以抒胸中之情。

电影以第一条叙事主线(B班进行橄榄球比赛的中场表演,记者采访,受民众欢迎)拉开了序幕;接着在B班乘车去赛场的途中以Lynn的视角闪回到第二条叙事主线(B班在伊拉克的战争生活,蘑菇的中弹以及Lynn的英勇解救,还有Lynn和圣战式的生死交锋);好像是在B班到达了赛场后,仍是以Lynn的视角切入到了第三条叙事主线(两天前他回到德州的斯托瓦尔家乡与家人团聚,姐姐对其进行救赎)。在第一叙事主线的带领下,第二第三叙事主线交替进行着。结尾的时候,这三条线都汇合到了一起,Lynn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选择回到伊拉克,继续做一名soldier,他的生命同时也得到了伟大的升华。

这部电影的画质非常特别,据说采用的是120帧的拍摄技术,同时这部电影还是4K画质3D体验。对有着多年电影院经验的观众来说,应该不难一眼就感受到了这部电影在画质上带给人的强烈感受和冲击,一切都是那么地真实,令人印象深刻。

另外这部电影里的配乐也是带领我进入剧中人物内心及精神世界的重要渠道,一旦进入,便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一些独特的拍摄角度和电影画面让我觉得挺美的(天呐,在看了这么多电影之后,我庆幸自己终于能够具备一些欣赏能力发现电影设置的一些独特之处了,例如摄像角度,场面摄像机的移动摄像等),比如有两处,开头Lynn接电话后匆忙地从床上起来,还有Lynn和蘑菇在一颗绿树下,蘑菇启发Lynn,做事不一定为了荣誉或者国家,有时候需要找到超越自我的那种动力。

接下来我想重点谈一下片中所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从Lynn的内心世界感受来说吧,或许这样更容易说得有条理一些,但又觉得无论如何把这些问题分开来谈,它们彼此之间都不独立,都会产生深刻的联系。

首先是Lynn在战争生活里的感受与美国国民对他们B班的看法之间的冲突。突然之间,他成了美国英雄,这是社会主流对他们B班的定义。有些人真的很尊重与景仰他们,比如突出刻画的Faison,但是有些人根本不在乎他们,认为他们也没什么了不起,比如影片中的B班在赛场里发生的一些冲突。这些都在Lynn的内心里激起了很大的漩涡,让他不停地回想起自己的战时经历。Lynn自己说,他感觉挺奇怪的,大家一起庆祝他在战场上感觉最糟糕的一天,他也觉得自己并不是什么英雄,他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做了一个soldier该做的事。还有那个邀请他们的老板,想把他们的故事改编成电影,让他自己和美国人民更好地去理解他们,他甚至想要塑造一种精神内核出来,他认为美国需要这种精神内核,而他所设想的这一切都不是Lynn真正感受到的,所以Lynn说他把这些搞变味了。Lynn内心应该感觉挺孤独的,或者感觉挺困惑的,在经历了常人无法体会的战争后,回到美国面对来自外界的这一切。

其次是Lynn继续回伊拉克作战与他家庭之间的冲突。这里重点说一下他和他姐姐吧。他参战的初衷是为了他的姐姐,所以他姐姐心里面一直觉得挺愧疚或者很不安,因此她一路劝说他的弟弟不要回去,害怕他产生意外后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自己,同时也认为弟弟为自己做的够多了,没必要再回去,但是她并不知道弟弟此时的动机跟最初参战的动机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有更多命运感、使命感、责任感照进了内心。

再者是Lynn自己一路以来的战时经历对自己的影响。这里面包括蘑菇,他的班长,他的战友们对他的影响,以及被摄影机载入史册的英勇行为,还有他在通道内与圣战人士生死相搏的体验。这些事情教会他什么是兄弟友情,什么是靠近死亡,什么是直面死亡,什么是终结他人的生命。所以Lynn在赛场上敬礼的时候泪目了。

然后是Lynn与Faison之间短暂的爱情。他们在发布会上相遇,互相有些倾心。然后在发布会幕后,Lynn对Faison说出了他的著名的英勇行为背后他真切的感受以及他面对蘑菇死亡时他内心的感受。Lynn说他在生命里头一次感受到了一种超越自己生命和自我的力量,这种东西流过了他的整个身体。明显地,Faison能够感受到Lynn的这种感受并被这种感受所感动。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互相都会对对方说出不想失去对方的理由吧,或许这样能够理解自己的异性很是难得吧,尤其在Lynn面对了这么多来自民众的不理解之后。

最后所有的这一切冲突还有感受终于全部聚集到了Lynn的内心里,而且也到了需要抉择的时候了。B班在上车前与赛场工作人员的那场冲突,或许是Lynn下定决心的契机,他借此终于把一切都联系在了一起,从而感受到了自己的某种命运或者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所在。记得这里导演快速地给观众闪现了Lynn的这一路经历,中场表演、战时经历、家庭冲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Lynn在这些画面中最终完成了对自己的整合。之后的他不再冲突,不再迷惑,更加坚定地朝着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去,他说他已经准备好了。我想说电影进行到这里真的是非常感人的,尤其是Lynn跳进是林肯车同时也象征着战车的座位上与蘑菇进行对话的时候,这个时候,以及接下来B班每个人说爱Lynn的时候,相信Lynn应该感受到了这种超越他自己的命运感和使命感以及责任感,尽管还有些遗憾,对于Faison,对于他的姐姐,对于他的家庭。可是没有办法,Lynn认为自己属于那里。

从Lynn的内心世界的角度来说,我姑且剖析到这么多。Lynn是非常真实的,一直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冲突也是非常真实的,大多数人并不理解他们,不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如电影结尾所说,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理解。真是孤独!